第五屆EBCAM-線上EBCAM2.0!
🟡 整體規畫 🟡
🟡 講座總表 🟡
🟡開場演講報名🟡
NEW觀看〈開場演講錄影檔〉⇨⇨第二輪:3/13~3/20/12:00
㊙㊙陳博士特別探討了一個從未在課堂上提出的重要研究發現,引起本會前
秘書長與陳博士的精彩討論!
👉歡迎報名!連結在這裡~
🟡套票&系列票🟡
💝您🉑🉐到的收穫:從平衡自律神經,量身打造每個人的保健或治療方案!
NEW3/20前完成報名,3/21可即時線上參與系列一講座。線上會議結束後仍可報名觀看錄影檔~
👉歡迎報名!連結在這裡~
🟡系列一總介紹🟡
👉歡迎觀看其餘詳細內容!連結在這裡~
系列票和套票持續報名中~
套票報名和系列一報名:如在3/20前完成報名,可即時線上參與3/21系列一的ZOOM會議。線上會議結束後仍可報名,截止時間是錄影檔觀看期限當天3/29/13:00,確認報名成功後隨即發出「專屬觀看連結」訊息。所以再次提醒套票和系列一報名,至3/29/13:00截止。
其餘單一系列報名:目前亦開放。期限至該系列錄影檔觀看期限日13:00截止。
第五屆EBCAM:線上EBCAM2.0版!
本屆EBCAM,以第四屆寶貴經驗做基礎,檢討改進,先期整體規劃,並敲定講者與時程。
對自律神經的認識也要升級2.0!
從小時候的課本開始,都說自律神經分為交感和副交感神經,但其實這不是唯一權威的分類方 式。以維基百科的詞條為例,就指出還有第三個分支-腸神經。此外,有些專家研究發現腸道 神經,是足以自成一類的自主神經,可稱為「第二腦」。
科研日新月異,另一個革命性的例子是「多迷走神經論」,把副交感神經區別為兩個迷走神經分支,與交感神經形成三大迴路,相互作用。陳立川博士會在開場演講中深入討論。
認清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分科醫療難題,回歸「根治病症、防病養生」的本質思考~
從科學新知和臨床經驗,更讓許多專家印證了自律神經失調日益常見,其對健康的影響,超乎 一般人的覺察和想像,而維護或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,也對保健和康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有 專家根據臨床經驗推估,全台灣約有六至七成的民眾苦於自律神經失調!其中上班族更有近九 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自律神經失調!這就是本屆研討會要提醒更多民眾,一起關注的焦點!
但面對與認清現實的醫療困境,是必要的第一步。自律神經失調,它到底是不是疾病?這就已 經形成爭議,常讓醫病雙方困擾,有苦難言!一方面,因為西醫體系裡,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 個正式的診斷病名,也沒有標準治療準則,所以台灣的健保認定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病。另 一方面,常見的現象也真的是求診者檢查不出有任何器官的生理病變,結果一切正常,無法診 斷出原因,只能救急,緩解症狀,甚至當藥罐子了。
台灣只有少數醫院設有「自律神經失調專科」,根據一個以超過七萬人次病歷紀錄為基礎的臨 床統計,一個人從出現第一個症狀開始,平均會經歷三年輾轉各大醫院各科室,才會確認是單 純自律神經失調。這種情況也還值得慶幸,而神經內科是另一個可以求助的選項。
在台灣還有機會求助於精神科或心身科(身心科),可能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或身心症,卻很 常用所謂「自律神經失調」來代替。一位精神科醫師陳嘉新曾研究這種微妙的醫病溝通方式, 發現主因是精神疾病還是帶有汙名的意味,於是自律神經失調就變成一些醫師的權宜用詞,而 病人則認為是合理的病名。這讓他思考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會有什麼後果,或者自律神經失調「 就是身心症」的假設,是否也值得被挑戰。嘉義基督教醫院的衛教單張就寫著精神官能症⋯⋯ 俗稱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要擺脫上述困境,就只能回歸本質思考,超越醫學分科的局限,全方位探討自律神經失調的種
種症狀的根源與條件究竟是什麼,來設法根治,進而邁向上醫治未病的境界。
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可以有解:用全人思維、整合的實證有效方法,平衡自律神經!
近日發生了肝膽排石法的社會爭議事件,最後兩位主角和平收場,都宣告回歸理性討論。這次事件彰顯了本會EBCAM的舉辦初衷,至關重要,就是要以實證科學的精神,精選可信度與有效度達到一定水準的整合醫學和輔助醫學成果,推廣給各界參考,並爭取學術討論自由與醫療選擇權的民主空間。這次社會輿論和網路媒體掀起的論戰,期盼可以成為整合醫學和EBCAM更加蓬勃發展的契機,本會就是擁抱趨勢,據以行動,讓時間來化解阻礙!
更重要而令人欣慰的是,越來越多醫生和專家以全人的思維,整合各家療法或保健養生法的精髓,發展出可以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方法,或研創新穎的儀器、工具、營養品,能正本清源,有效改善或治癒患者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,或有效維護自律神經的平衡;有幾位還行有餘力出書,普惠大眾,獲得好評!本會很榮幸能邀請到多位箇中高手,分別從整合醫學四大區塊的觀點,共同探討如何平衡自律神經,他們將分享傑出的解方、寶貴的經驗和心得。我們將陸續發布訊息,介紹這些講者,與大家結善緣!